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绝不是“一袋烟”功夫
调查研究工作不仅要“身入”基层,更要“心到”基层,调查研究一定要扑下身子,真正寻找问题,然后拍板决策。基层工作直接关乎中央政策落地,直接关乎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真情感受。当前个别领导干部即便下基层调研,也只是走马观花、蜻蜓点水,把基层调研当成了“秀基层”,只做表面文章,不解决实际问题,只听好的,不听差的,对真实情况视而不见,充耳不闻。调研就应该突出一个“实”字,做到实事求是,切勿走形式主义。(人民网)
在基层工作,对领导调研会呈现“疲态”,调研问题普遍千篇一律,调研路线固化,研究结果效果不佳,导致基层调研存在“走形式”。调研的核心环节是“找”,从事实与细节中找参考,找启发,缺乏“带着问题找答案”的调研是不真实的。如何捕捉到事实和细节呢?要用“放大镜”看工作成果,从基层工作习以为常的地方找“盲点”,在群众呼声最大的地方找“痛点”,从细节中找真实问题。集中注意力,避免“走马观花”式调研,精准发力,一针见血提升调研精准度。
调研工作是人和人打交道的过程,需要互相信任,沟通才能无阻。上级调研时如果不能抱持“同理心”,只想听好话,不想找问题,只想看材料,不想“晒太阳”,就会带来基层一线干的实绩上级“摸不到”,上级治理目标理念一线干部“悟不清”的问题。想要挖掘调研“深”度,就要在调研之前做好假设预判,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事实来排除假设,避免调研工作失准、失真,不仅知道基层工作“好”在哪里,更要知道“不好”在哪里。要保持清醒头脑,学会往下看,双方保持在一个频道上,才能做到通过现象看本质,让调研“深”起来。
很多基层调研,重头戏是“汇报材料”。基层干部连夜加班赶材料,绞尽脑汁编问题想方法,表面看起来皆大欢喜,实际把调研变成了“走过场”。想解决这个问题,调研干部需要深入基层、入户访问,让群众来“打分”。开“板凳会”“院坝会”,和群众促膝交流,提问群众政策落地具体过程而不是感受看法,在群众的原话中找到策略参考,形成上级和基层交流互通的“正向回路”,增强调研和政策制定的“逻辑闭环”,让调研成果成为正向反馈,让基层工作者从“怕”调研变为“盼”调研,真正提升调研效力。
搞好调查研究,一定要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不能认为下基层累、到乡下苦,习惯于坐在办公室,“一杯茶一支烟,一张报纸看半天”,遇到问题满足于听汇报、看材料,认为一个电话、一份传真、一封邮件就可以把基层情况摸清,切忌对基层调研搞不“实”之风,走形式主义。(文/李胜)
声明:百华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
-
国内
世界雪日•亲子冰 -
国际
航母战斗群亮相惊爆眼 -
健康
泉州玛丽医院是正规的 -
娱乐
王大陆陷解约门最新内 -
明星
“版权门”再起波澜 韩 -
教育
北京北大青鸟华腾学校 -
旅游
圆梦梵净山 - 游戏
巴中男子中2.6亿福彩巨 - 美食
没有任何图片旅游 - 科技
Eidos正式宣布《神偷4 - 财经
没有任何图片资讯 - 互联网
没有任何图片文章